大学生和民工

2009年06月22日

1

出了一个很长的差,在距离上和时间上来说都是如此,因此很久没有打理这个博客了。

今年春节前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全国有2000万民工失业。此话一出,震惊四座,2000万也就成了一个标题性的数字,引发了无数的讨论。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国家统计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一个春节后的调研数据,大致结论是有1100万民工尚未找到工作。如果根据全国2.2亿农民工的总数,那就是5%的人尚未找到工作,绝对数很大,比例上已经幷不算太大。

又几个月过去了,农民工的失业问题似乎已经淡出了视野,一个可能当然是媒体和网络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关注,另一个可能就是,也是我更相信的,就是农民工大范围的失业问题幷不像很多人最初担心的那样严重。

如果说就业真有问题的,似乎更像是610万正在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我找不到全国的官方数据,但根据财经网的一条消息:

签约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6月1日,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称麦可思)发布新一期网络调查“2009届大学毕业生签约率”的结果指出,截至5月底,普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爲38%,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签约率爲36%,这与此前4月发布的本专科签约率均爲39%相比,均有所下降。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这签约率中还包括继续深造的,也就是推迟就业的。

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你看到的就是一幅非常有趣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图景:中国受过最多教育的劳动力群体,也就是大学生们,找不到工作。中国恐怕是最低端的劳动力群体,也就是农民工,却总能相方设法找到工作,或者更确切的说,谋生的办法。

从很早开始,我就相信一个观点:没有卖不掉的东西,只是一个价格问题。你有一车梨卖不动,你可以降价,降到0的时候,肯定是要被抢光了。如果你碰巧有一车烂梨,降到0也没人抢,那你就贴钱,贴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人来抢。这个例子不算好,但就是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你想把东西卖出去,价格对了,就能卖出去。反过来说,如果东西没卖出去,那多半是价格不对。我说的这些未必适用于全部的情况,比如说你碰巧在一个完全没有人烟的地方有一车梨,那你怎麽降价也不会有人来买,可是劳动力市场不属于这种情况。

农民工相对容易就能找到工作的原因,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工的工资以及待遇是随行就市的。市场紧的时候,大家工资都高点,市场松的时候,大家工资都少点,工资实在太低了,就回家种田不出来了。总之,工资的变动代替了量的变动,或者用前面的梨的例子,不管那车梨有多少,通过价格的变动,都能卖掉。

大学生的情况恐怕是正好反过来。大学生的真实“市价”,很可能已经低于很多大学生的底綫价格。在不愿意接受“市价”的情况下—这不仅包括工资本身,还包括行业,就业地点等其他和工作相联系的东西—等待大学生的只能是“找不到工作”。

大学生的“市价”低恐怕有结构性因素,也就是说毕业大学生的供给量太大,而需求不足。也有教育质量的因素,也就是市场幷不觉得很多在一个大院子里混了四年读了几本未必有用书的人就真的更能创造价值。我当年是很震惊的看大学扩招的,没有增加师资,没有增加教学设施,然后就凭空多收了一大堆学生(我自己的本科班上70个人,比我小三年的本科生班上就变成了120个人,再后面一年似乎就是150个人)。人家过去说笑话,生那麽多孩子怎麽养?回答是,那有什麽难的,不就是烧稀饭的时候多加一瓢水,吃饭的时候多加一副筷子嘛。大学扩招,至少在开始,就是用多加一瓢水多加一副筷子的方式来进行的。现在,爲了解决本科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开始进行研究生扩招,看来,水还是要继续掺下去。

不管是什麽原因导致了“市价”低,这个事实大概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如此。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最根本方法,在我看来,就是降低大学生的底綫价格—更低的工资,更不理想的行业,更低的位置以及离开(中心)城市—这是很多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且在他们决定上大学之前就必须面对。

我当然有点站著说话不腰疼,对不起,但这确实是实话。

1

来源    :    2009年06月19日    郭凯的部落格

1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