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 "谈判代表" 的酸甜苦辣

14 May 2010

《了望》文章:工会“谈判代表”的酸甜苦辣

仅靠企业主动让步,要实现员工工资增长是很难的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吴俊

《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珠三角一座城市的市总工会采访时,正好碰上了前来要求“辞职”的基层工会人员小林(化名)。小林是一家大型连锁企业的工会负责人,他专程来找市总工会,是想辞去自己担任的“谈判代表”身份。

“两头受气”的谈判代表

在过去的两年当中,小林作为“谈判代表”之一,和企业行政方就工资增长、福利待遇等问题开展了数轮谈判,最终取得了工人工资平均增长9%的成果。

然而,来自各方的压力让他根本来不及体会成功之后的喜悦。他此时最强烈的想法,就是辞去“谈判代表”的身份——今后无论成败,让别人谈去吧!

小林说,该企业的工资集体谈判在劳资双方之间进行,工人选出4名谈判代表,企业行政方也出动4名代表,面对面地进行谈判。“谈判代表”没有报酬,无偿地担当重任,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员工争取权益。

小林告诉本刊记者,他担任谈判代表之后,企业行政方多次向其明示或暗示:不想干了可以“走人”,企业不欢迎他这样的角色。

而更让他感到寒心的是工友们的误解和冷漠。工友们对工资增长的预期较高,最初提出的是要增长15%;而企业方一开始就拼命压价,称“涨幅最多不超过4%”。

最后谈判的结果是平均增长9%,小林觉得这个结果已经来之不易,可工友们却嫌涨得太少,说小林等谈判代表“让步太多”;个别工友甚至指责小林等人“被企业方收买了,不肯为工人争取最大利益”。

小林两头受气,满腹委屈。在担纲开展2008年和2009年的两次工资集体谈判之后,小林决定放弃谈判生涯,“千斤的担子让别人去担吧!”

通宵达旦的8轮谈判

在珠三角一家五金制造厂的集体谈判现场,时钟已指向凌晨3点,但谈判双方没有丝毫困意。谈判已进行到最关键的节点,双方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

这已是这家工厂开展的第四轮谈判。双方要谈判的条款共有50项,此前的一个星期,双方已开展了3轮谈判,每轮谈判长达近4个小时,目前已谈妥 15个条款。从第十六个条款开始,谈判进入最核心的内容——工资增长。因此,这第四轮谈判显得格外生硬、格外艰难。

企业行政方说,工厂“10年都在亏损”,工人工资最多只能增长7%;但工人坚持认为,这10年来工厂规模越来越大,生产量逐年翻番,但工人工资却10年不涨,此次工资至少要增长10%。

双方僵持许久,企业行政方代表几次站起来拍桌子,说工人谈判代表“漫天要价,破坏和谐”。工人谈判代表毫不示弱,也拍著桌子据理力争。谈判几度中断,不得不休会半小时。

这第四轮谈判持续了整整8个小时,从凌晨1点进行到上午9点,这是一场意志的较量。然而,8个小时的通宵达旦依然没有达成共识。接下来,双方又开展了4轮谈判,才终於将加班基数、高温补贴、工资增长等50个涉及工人权益的条款一一谈妥。

整个谈判过程是从2009年12月中旬到2010年1月中旬完成的,为期一个月,经历8轮谈判。最后谈成的工资增长标准是:一线员工增长 10%,非一线员工增长8%。

工人一方满意了。谈判代表们由衷地感慨:“不可能手握著手就谈好了,要真刀真枪地‘干’!”

谈判代表都是“外交家”

“千万别把工会放在企业的对立面!”珠三角一家著名港口企业的工会副主席这样对本刊记者说。

这位儒雅敦厚、谈吐不凡的工会副主席3年当中参与了这家港口企业的4次集体谈判,每一次谈判都实现了工人工资的增长。与此同时,企业行政方也对企业工会信任有加,每当工人群体出现异常波动,企业行政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工会。

谈判代表拿的是企业的工资,又要与老板谈判,从老板口袋里多拿钱,其地位、身份确实尴尬。怎样在这个尴尬的角色当中“长袖善舞”,确实很考验谈判代表的能力。不少基层工会工作者感慨:“其智慧简直不亚於外交家。”

这位工会副主席认为,一个成功的谈判代表,不仅要为工人代言,同时也要取得企业的信任,让企业相信:提高工人待遇并非“与虎谋皮”,企业也是受益者。

集体谈判的成效在这家港口企业表现得十分明显。2007年这家企业首次通过集体谈判实现工资增长后,员工情绪高涨,迅速创下了小时装箱量世界第一的业绩。

这样的变化,使公司方真切感受到集体谈判是有利於劳资双赢的。接下来的3年当中,这家企业又开展了3次集体谈判,实现了工人工资增长。

四大“谈判秘笈”

上世纪90年代初,珠三角部分城市开始推进平等协商或曰集体谈判制度,近年来,部分城市将工资增长作为集体谈判的核心,致力於提高劳务工待遇。集体谈判被视作解决分配制度的方向,缩小贫富差距的平台。

如何充分发挥工会作用,运用好这一平台?本刊记者采访了多名基层工会工作者,根据他们的成败经验,整理了以下几个“谈判秘笈”:

秘笈一:将“涨工资”作为主要诉求

不少基层工会工作者告诉记者,集体谈判必须以工资为核心,适度要价,才是真正的谈判。珠三角一家五金厂的工会主席说:“谈判时,企业方总是喜欢在细节上绕来绕去,我们必须抓住工资增长的诉求不放。工资待遇才是最核心的待遇。”

秘笈二:从“被动维护型”变为“主动争取型”

不少基层工会工作者提出,过去工会工作是“被动维护型”,直到企业侵犯了员工利益,工会才出面维权;如果企业没有违法,工会就“爱莫能助”。

现在,工会通过集体谈判,提前为劳资双方制定游戏规则,让双方明白各自的权利义务,起到了预防在先的功效。而且,为员工争取的权益不仅是法律规定的基本权益,更包括“共享共建”等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理诉求。

秘笈三:巧借外力促成谈判

本刊记者了解到,珠三角集体谈判开展得好的企业,大都是社会关注度高、在意商誉的大型企业。不少企业在发生重大劳资矛盾时,工会及时介入,从中斡旋,在平息矛盾的同时,引导劳资双方开展集体谈判,实现了工人工资增长。

珠三角一家五金厂的工会主席告诉本刊记者,他们的员工们对该企业工资的低水平十分不满。“公司从一个铁皮房、2台设备,发展到现在1.5万平方米的厂房、80台高端进口设备。公司发展一年好过一年,每年都在赢利,可我们一线工人的工资水平还和‘铁皮房’的时候差不多。”

因不满工资水平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2009年8月,该厂员工因高温补贴问题发生罢工。工会及时介入引导,最后劳资双方开展集体谈判,实现了一线工人工资增长10%的目标。

秘笈四:充分运用“国际惯例”

一位基层工会工作者告诉本刊记者,大型企业注重国际信誉和品牌形像,对西方工会的运作体制十分熟悉,对劳资双方通过集体协商决定工资的方式容易接受,而且影响大、示范效应大。因此,推进集体谈判可重点在世界500强企业等效益好、熟悉国际惯例的企业突破。

例如,2008年7月,沃尔玛签订了涉及8329名员工的集体合同,核心内容就是工资增长,并规定每年12月就下一年度工资整体增长幅度进行协商。

这位基层工会工作者认为,企业和工人在利益上始终都是在斗争,靠企业主动让步实现员工工资增长是很难的。纵观这几年珠三角在工资集体协商上的成绩,大多发生在一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虽然这些企业行业、规模各有不同,但相同点是,都在一定外在压力之下,同意在企业成立工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按照法律要求每年与企业工会开展工资协商。这些压力来自於社会舆论、国际关注、企业内部有效的工会组织,以及各级工会方强有力的干预。

Back to Top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at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your computer.

Please see CLB's privacy policy to understand exactly what data is collected from our website visitors and newsletter subscribers, how it is used and how to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concerns over the use of your data.